期刊封面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1979年创刊
CN:11-5142/TU
ISSN:1001-6740
双月刊
公告栏
网站访问量
导言:建筑遗产价值研究保护与传承
徐苏斌;刘临安;<正>1985年12月1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框架下开展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遗产保护事业作出贡献。在这40年里,我国的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迄今已经发展成为项目数量众多、类别最为齐全的国家,成绩斐然。今天,在世界遗产大家庭里,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项目的数量已经跃居鼎鼐位置。针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环节,《建筑师》杂志拟就相关主题征稿,初步设定了建筑学和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为方向,意在观察建筑学院校师生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政策背景下建筑遗产活化利用难局破题三议
季宏;随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定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则之一,破解我国城乡建筑遗产活化利用难局,成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科学分类、保护方法、遗产化模型三个议题出发,结合保护理论与实践经验,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分别提出建筑遗产活化利用难局破题可能采取的策略与方法,为系统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提供研究基础。
我国历史地段的评价性研究方法与路径
赵潇欣;文啸;冷天;在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历史地段的更新已经成为国家“十四五”发展阶段的重点关注问题。历史地段的保护绝不仅是历史建筑和街区的物质性修缮,更关乎遗产管理视角下的社区活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历史地段的评价性研究则是平衡历史地段保护和发展的前提。本文整理和分析了各评价性研究方法的类型与特点,通过52篇相关评价性研究文献整理和分析,归纳了评价性研究的六个主题类型(活态评价、潜力评价、质量评价、空间评价、感知性评价和使用后评价)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与路径,并将研究方法和流程以统计和图示化方法进行展现,总结了一套普适性较强的评价研究操作方法和流程,以便后续研究可以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相关方法和路径参考,最终完善形成遗产保护规划与遗产管理语境下的研究框架和体系,为今后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性研究和相关的实践项目提供方法性的导向和深化思路。
活化利用导向下的湖北三线建设遗存的价值判断
谭刚毅;徐利权;黄之涵;三线建设的建成环境承载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特殊记忆。目前三线建设建成环境的相关研究与活化实践往往局限于整体价值较高的遗产,而忽视了更多整体价值偏低的三线建设遗存,造成了更大程度上存量资源的浪费。文章基于三线建设存量资源再利用的现实需求,以价值为理论框架探索三线建设遗存再利用潜力评估方法。以湖北地区为例,构建三线建设遗存的价值评价体系,分别从主体价值与环境价值两个方面进行三线建设遗存现状、保护与再利用价值的测度并划分类型,试图针对不同类型的三线建设遗存提出活化策略建议。
“匠学三义”探赜——以明清武夷山区乡土建筑遗产为例
李久君;席伟杰;王婉珊;以明清武夷山区乡土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人类建造行为物质性的结果,在“匠学三义”视域深入研究乡土建筑建造的本土基因与存续潜能,构建价值认知、保护与传承的完整链条。文章采用人类学、传播论与历史特殊论、田野调研、口述史与统计分析诸方法,探讨乡土建筑遗产建造过程中采用的工匠准则、工匠技艺、工匠语词及其关联,同时从移民史视角甄别其变异、发展动态与传变规律,对乡土建筑遗产的方法论与营造体系成因展开辨析。研究结果为武夷山区及邻近地区的传统村镇保护、城乡建成遗产在地化表达、传统建筑技术源流与变迁提供素材及参考。
街宅关联视角下传统聚落适应气候的机理与营建智慧研究——以重庆丰盛古镇为例
李旭;周炫汀;刘鹏程;我国传统建筑与聚落具有“被动式低能耗”的特点,对各季节气候响应度高,解析其中适应地域气候的经验智慧与机理,有助于探索本土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夏热冬冷气候区重庆丰盛古镇为例,从“街—宅”关联的视角,采用风热环境模拟与响应面方法解析适应地域气候的空间形态特征与规律,提炼气候适应性营建智慧。研究揭示了基本空间要素影响风热环境的主效应重要性排序,解析了对风环境的交互效应,分析了坡顶出檐与支巷对风热环境的影响,总结了适应地域气候的街宅空间组合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聚落风热环境评价,从选址、街巷结构、建筑等尺度提炼了因势利导、系统协同、灵活应变的气候适应性营建智慧。
日本小规模多功能居宅介护设施的社区嵌入型特征研究——以“春日台中心”“三草二木西圆寺”设施为例
李路阳;李厚君;孙艳晨;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传统养老机构所提供的介护服务模式已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为应对在地养老所面临的挑战,日本积极发展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并创新性地推出了小规模多功能居宅介护设施。这些设施以其规模小、灵活性高以及社区深度嵌入的特性,已成为日本介护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梳理和分析这些小规模多功能居宅介护设施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空间规划以及社区嵌入的特性,深入探讨其在日本取得成功的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当前老龄化趋势和养老服务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发展社区嵌入型养老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从“个体精神”到“集体意志”:约瑟夫·奥尔布里希的两座“圣殿”及其启示
陈翚;谢珉;李鹏昊;马珠婉;约瑟夫·奥尔布里希是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一位重要建筑师,他对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通过对奥尔布里希设计作品维也纳分离派展馆和达姆施塔特艺术家聚居地两座“圣殿”的解析,剖析他“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的精神内核,展现他从“个体精神”走向“集体意志”的思想轨迹。这或将启发当今我国本土建筑的文脉传承与创新设计。
社区环境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跨学科视角综述与讨论
王春彧;毛隆健;周燕珉;跌倒是老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约有50%发生在社区室外环境,跌倒预防是适老化社区环境营造的重中之重。本文对1995-2023年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与评价,总结医学、社会学和建成环境等多学科研究证据,识别影响跌倒风险的关键社区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设计研究的视角分析已有研究与实践的价值与不足,并探讨未来的研究与实践趋势。
居民视角下城市遗产的价值判断与保护评价研究——以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地区为例
冯小露;杨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不仅有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也是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针对当前风貌区保护重“貌”轻“风”的问题,本文以虹口区提篮桥地区为例,从居民视角出发,运用意象认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风貌区的城市遗产要素进行识别,对居民感知到的城市遗产价值和保护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最终提出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遗产的保护更新策略。
再论“空间句法”
张愚,王建国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扼要介绍和评析了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及其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空间句法的各种形态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凸状、轴线、视区、交叠凸状、所有线、可见图解分析、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测角修正等实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原理,指出空间句法是在结合拓扑计算方法和主要基于可见性的空间知觉分析基础之上,对空间构形进行量化解析的方法。本文亦简要解释了空间句法在实际应用中形成的“自然运动”、“意念社区”等概念。
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
陆元鼎民居研究要获得成果,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研究观念和方法要对头。论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及其特点,并根据作者长期以来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提出了人文、方言、自然条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再深入到民系民居的居住方式、居住行为和居住模式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特别是传统建筑中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来自地方建筑,其中重要建筑类型是民居建筑,如民宅、祠堂、会馆、书院、庭园等。因之,深入到民系民居建筑中去找寻,能为今天新建筑的创作提供借鉴。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准确地评价现有公共空间品质能为制定城市规划和相关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通过界定和剖析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概念和内涵,试图确立以满足使用者需要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一个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再论“空间句法”
张愚,王建国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扼要介绍和评析了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及其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空间句法的各种形态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凸状、轴线、视区、交叠凸状、所有线、可见图解分析、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测角修正等实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原理,指出空间句法是在结合拓扑计算方法和主要基于可见性的空间知觉分析基础之上,对空间构形进行量化解析的方法。本文亦简要解释了空间句法在实际应用中形成的“自然运动”、“意念社区”等概念。
空间是怎样炼成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再分析
朱竞翔,王一锋,周超本文关注于巴塞罗那德国馆孕育以及建造过程中一系列易被忽视的细节,试图证明“对角空间”的视觉体验与“周长空间”的触觉体验的并存是其空间设计的关键意图。文章还通过对德国馆实施的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了密斯·凡·德·罗在当时面临的技术可能及其最终选择,以此对前述空间意图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