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1979年创刊
CN:11-5142/TU
ISSN:1001-6740
双月刊
公告栏
网站访问量
导言: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
陈瑾羲;<正>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学科需要主动探索,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去应对当前和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文化传承与历史保护、效率与公平、市民生活场所营造、可持续发展等,为更好的人民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
续写:形态类型、潜在结构和中国城市项目
劳拉·安娜·佩泽蒂;李焜;刘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米兰传统”的城市与建筑研究方法,将城市场地视为可不断再写的“重写本”。文章强调,建筑设计不仅是理解城市现实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在已有文本上书写、再写和覆盖的过程。作者首先指出建筑学是一门在历史基础上创新的学问,认为城市是物质与思想层层叠加的复合体,需要不断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对历史城市地图的分析,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基于文脉延续的城市理念与设计诠释,并指出现代城市设计应重视建筑环境的物质一致性和层次化的形态策略。同时,提出了从二元辩证法向组合思维的转变,强调调查与解释性地图在揭示聚落规则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两个案例研究,作者提出了在中国背景下的一种新研究方法,揭示了物质痕迹与非物质层次的叠加如何共同形成城市的记忆与叙事,并关注如何从类型的固有要素、潜在结构,以及类型-形态-地形三者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聚落形态。最后,本文强调城市空间由多种编码交织而成,设计项目应基于对城市结构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对现有城市文本进行新的刻写,以构建新的城市秩序与意义。
英格兰保护区城市设计控制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启示
王量量;毛乐文;高雅丽;翁晓冰;韩洁;英格兰保护区城市设计控制体系有效解决了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与保护实践中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衔接问题,形成较为成熟和系统的城市设计控制方法和技术,为城市遗产的保护、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及城市整体风貌延续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以英格兰保护区城市设计控制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法规体系架构、控制内容、实施管理程序三个层面剖析英格兰保护区城市设计控制体系架构及实施路径,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控制体系的建构提供启发。本研究发现,英格兰保护区城市设计控制体系具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与清晰的主体权责、明确的保护框架与包容的控制手段、透明的实施程序和健全的共识机制的特点,对中国城市设计控制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多维价值导向下TOD站域空间城市更新驱动
朱渊;TOD的建设伴随着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过程,其发展作为一种城市切片,融入城市的整体系统的更新中。本文旨在TOD发展的摸索中,辨析以价值增量为导向的存量控制、以慢行体验和价值为导向的价值圈层内—外营建,新—旧并置下的时空矩阵,刚性与弹性的迭代整合,以及多元价值机制驱动下多维一体化等空间特性,进一步阐释TOD发展作为城市更新中的内在驱动和相互之间的互鉴意义。
北京城市微空间更新探索与实践
李雪华;孙瑶;吕小勇;张大玉;在当前我国城市建成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小微空间改造逐渐成为城市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对于打造承载更加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北京市“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为例,系统总结了以一体化城市设计引领城市小微空间改造试点中的创新经验与做法,以期为同类型城市更新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我的三样挚爱:建筑、教育与她——日本建筑师新居千秋访谈实录
陈李波;谈芊芊;刘灿;李澜昊;在当代建筑的发展潮流中,新居千秋的设计理念因展现出对日本建筑文化传承与人文价值的深刻理解而独具匠心。本访谈深入探讨了新居千秋的建筑理念、职业历程及其设计观,试图呈现一位建筑师在多重身份中的热情与坚持。
数实融合趋势下TOD空间实践的机遇、挑战与转型路径
万融;卢峰;陈力然;数字时代正推动着实体与数字的深度融合,这一趋势不仅在空间形态上重塑了TOD站点地区的形态、要素和建构模式,更为TOD空间实践者提供了运用数字技术来突破传统分析局限、明确建设要点、构建有效营建路径的新契机。本文在梳理传统实体营建导向下TOD空间实践的惯性逻辑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与实体环境融合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包括实体圈层结构的破界与重构、数字要素的涌现与实体要素效能的减退、建构模式的拓展与新解,并就此提出基于数字技术支持的转型路径:1)基于人流实时追踪来即时认知微观空间发展;2)基于多源异构数据来全面探析数字-实体要素指标;3)基于复杂归因分析来理性研判多元建构路径,以期为未来TOD空间实践提供思路借鉴。
我国历史地段的评价性研究方法与路径
赵潇欣;文啸;冷天;在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历史地段的更新已经成为国家“十四五”发展阶段的重点关注问题。历史地段的保护绝不仅是历史建筑和街区的物质性修缮,更关乎遗产管理视角下的社区活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历史地段的评价性研究则是平衡历史地段保护和发展的前提。本文整理和分析了各评价性研究方法的类型与特点,通过52篇相关评价性研究文献整理和分析,归纳了评价性研究的六个主题类型(活态评价、潜力评价、质量评价、空间评价、感知性评价和使用后评价)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与路径,并将研究方法和流程以统计和图示化方法进行展现,总结了一套普适性较强的评价研究操作方法和流程,以便后续研究可以根据研究主题进行相关方法和路径参考,最终完善形成遗产保护规划与遗产管理语境下的研究框架和体系,为今后有关历史文化遗产的评价性研究和相关的实践项目提供方法性的导向和深化思路。
几何秩序的空间衍生: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设计方法解析
张昕楠;牛一凡;张涛;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在17世纪通过几何秩序与空间塑形理念的创新,构建以几何为控制基础、具有层级特征的建筑系统,为巴洛克建筑注入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其独立创作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从立面曲线、平面几何秩序、结构逻辑与装饰系统等维度,探讨其几何秩序构建应对于城市环境、宗教象征等角度的创作意图。通过分析其设计中几何控制与空间层级的融合关系,揭示博罗米尼设计方法的延续价值及其对后世建筑设计的影响。
再谈四隅券进式穹窿:从术语与翻译的角度
张莹莹;孙政;孙璨;王祺;我国四隅券进式穹窿既有研究虽提及外域类似建造,但对这种建造在世界范围的大图景缺少了解,而中英文术语的隔离是症结所在。通过梳理和对比中英文学术写作,提出包括squinch vault在内的几对重要术语的互译。该研究使我们重新检视中文术语对认知的影响,也显示了外部视野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砖建筑的重要性。
再论“空间句法”
张愚,王建国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扼要介绍和评析了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及其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空间句法的各种形态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凸状、轴线、视区、交叠凸状、所有线、可见图解分析、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测角修正等实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原理,指出空间句法是在结合拓扑计算方法和主要基于可见性的空间知觉分析基础之上,对空间构形进行量化解析的方法。本文亦简要解释了空间句法在实际应用中形成的“自然运动”、“意念社区”等概念。
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
陆元鼎民居研究要获得成果,一是目标要明确,二是研究观念和方法要对头。论文论述了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及其特点,并根据作者长期以来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提出了人文、方言、自然条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再深入到民系民居的居住方式、居住行为和居住模式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广度。特别是传统建筑中地方特色和地方风格来自地方建筑,其中重要建筑类型是民居建筑,如民宅、祠堂、会馆、书院、庭园等。因之,深入到民系民居建筑中去找寻,能为今天新建筑的创作提供借鉴。
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是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准确地评价现有公共空间品质能为制定城市规划和相关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本文通过界定和剖析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概念和内涵,试图确立以满足使用者需要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一个层次分明。操作性强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
再论“空间句法”
张愚,王建国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扼要介绍和评析了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及其最新进展。重点分析了空间句法的各种形态变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凸状、轴线、视区、交叠凸状、所有线、可见图解分析、表面分割和端点分割、测角修正等实用的空间分析技术及其原理,指出空间句法是在结合拓扑计算方法和主要基于可见性的空间知觉分析基础之上,对空间构形进行量化解析的方法。本文亦简要解释了空间句法在实际应用中形成的“自然运动”、“意念社区”等概念。
空间是怎样炼成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再分析
朱竞翔,王一锋,周超本文关注于巴塞罗那德国馆孕育以及建造过程中一系列易被忽视的细节,试图证明“对角空间”的视觉体验与“周长空间”的触觉体验的并存是其空间设计的关键意图。文章还通过对德国馆实施的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了密斯·凡·德·罗在当时面临的技术可能及其最终选择,以此对前述空间意图加以验证。